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综合 >古画中的中秋轶事 正文

古画中的中秋轶事

时间:2023-10-02 18:27:54 来源:网络整理编辑:综合

核心提示

原标题:古画中的中秋轶事中秋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其风俗习惯源远流长。而这些习俗又与民间神话故事紧密结合,使之充满浪漫色彩,赏月玩月风俗得以流传千古。我们从古人的绘画中可窥一些中秋故事。唐明皇梦游

原标题:古画中的古画中秋轶事

中秋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其风俗习惯源远流长。中的中秋而这些习俗又与民间神话故事紧密结合,轶事使之充满浪漫色彩 ,古画赏月玩月风俗得以流传千古。中的中秋我们从古人的轶事绘画中可窥一些中秋故事 。

唐明皇梦游月宫

▲ 明皇游月宫图(国画) 周臣

“铁龙一掷九万里  ,古画银桥冉冉行秋水。中的中秋霓裳不是轶事世间音 ,只有嫦娥似妃子。古画恍然一梦酒初醒,中的中秋依然玉座云丹屏 。轶事明朝写出天上曲,古画却笑羯鼓羊皮腥 。中的中秋人间万事如秋草 ,轶事离别苦多欢乐少。崎岖万里锦官城,此身曾作银桥行。”宋人赵文的《明皇游月宫歌》描述了唐玄宗游月宫的故事 ,明代画家周臣的《明皇游月宫图》则形象地再现了唐玄宗游月宫的情景 。画面上桂树挺拔 ,郁郁葱葱 ,唐明皇气宇轩昂 ,在一群宫女太监的簇拥下款款而行 ,前面有一官员躬身引导。广寒宫前,琴弦笙歌,仙女们广袖舒展,翩翩起舞于广庭中 。全图笔法工细  ,继承了南宋笔墨精妙的传统 ,注重人物个性的展示、人物与环境的配合,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人物神态、服饰的刻画 ,从中可见唐明皇高贵典雅的神态,侍从恭敬谦卑的表情和侍女们端庄优雅的气质等。

《旧唐书·玄宗上》记载,玄宗“垂拱元年秋八月戊寅 ,生于东都。性英断多艺 ,尤知音律 ,善八分书。仪范伟丽,有非常之表  。”唐玄宗生性儒雅,多才多艺 ,因此 ,他过中秋节也具有诗情画意。据《唐逸史》等相关文献记载  ,唐朝开元年间,八月中秋之夜,月色如银,温柔地洒下层层清辉 。唐玄宗李隆基与方士罗公远在宫中饮酒赏月。望着皎洁的月光,玄宗不由地说:“此月普照万方 ,如此光灿 ,其中必有好去处。嫦娥窃药,奔在月宫,既有宫殿,定可游观。”说到此处,玄宗仰面长叹 :“只是如何得上去?”罗公远说道 :“这有何难 ?”说着,掷手杖于空中,即化为一座银色大桥 ,直通月宫 。于是 ,玄宗与罗公远二人移步踏上银桥,直上青云 。过了桥,走上10余里,见到一座城阙,露下沾衣 ,寒气逼人 ,面前有座玲珑四柱牌楼。抬头看时 ,上面有个大匾额,乃是六个鎏金大字 “广寒清虚之府” 。罗公远说:“此乃月宫也 。”玄宗从大门走进去 ,但见庭前有一棵大桂树,扶疏遮阴 。仙女数百,素衣飘然 ,婀娜多姿 。玄宗看得如痴如醉,默默记下仙女们优美的舞曲 。回到人间后 ,玄宗即命令伶官依其声调整理出一首优美动听的曲子 ,然后配上模仿月宫仙女舞姿的舞蹈,这就是闻名后世的《霓裳羽衣曲》 。白居易的《霓裳羽衣舞歌》有“千歌万舞不可数,就中最爱霓裳舞”的诗句。此曲最初由杨贵妃亲自表演,但宴请宾客老让“娘娘”作舞,有些屈尊,便改由舞艺出色的杨贵妃侍女张云容表演 ,再后来改为双人表演,最后由15岁以下少女组成的300人的大型舞队表演 。

展开全文

唐明皇夜游月宫由此成为千古佳话,月宫从此也有了“广寒宫”之称。元末明初学者胡奎有诗曰:“碧天万丈彩虹秋,羽队傞傞舞未休。玉宇高寒留不得,回光却照望京楼 。”

李白泛水望秋月

明代画家谢时臣的《谪仙玩月图》描绘了谪仙李白泛水赏月饮酒的情景。画面近景江边的岩石嶙峋 ,其上灌木草丛点缀 。旁边的树木有的已经落叶,有的仍然葱绿 ,有的已被秋霜染红,几只寒鸦或飞翔,或栖息在枯枝上。江水烟波浩渺,天水一色 。江边数丛芦苇随风摇曳,从中驶出一只小舟 。船头上的李白侧身斜坐 ,他身着袍服,头戴帻巾,手举酒杯 ,仰望夜空中的月亮 ,对酒当歌。身后船舱内一童子手捧酒器随时斟酒,舟尾站立的船家正奋力撑篙 。夜空寥廓 ,飘荡着几朵云彩,一轮秋月时隐时现 ,散发出微弱的银辉 。画家用流利的细线勾勒,然后用淡绿色略加晕染 ,将激流旋涡、惊涛拍岸的水势描绘得淋漓尽致,并与江上行舟和天上飞云构成一种强烈的动感  。画中人物形象用笔粗率简括,李白潇洒飘逸、举杯邀月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,其高洁孤直 、铮铮铁骨的诗仙风姿跃然纸上,呼之欲出。情景交融,诗画相映 ,意在象外  。

泛江赏月之俗早在晋代就有 。东晋建都建业 ,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(今采石矶,在安徽省马鞍山市),中秋之夜  ,他泛舟牛渚江上赏月,听到在一艘运租船上有人咏自作的《咏史》诗,声调清和,辞藻出众,他驻听良久,大为赞赏,便邀来叙谈 ,此人即是穷书生袁宏。袁宏出生于一个世族家庭,年少时其父临汝令袁勖去世 ,家道因之中落,以运租为业 。谢 、袁二人身份悬殊 ,却一见如故,吟诗畅叙直至天明  。袁宏得到谢尚的赏识 ,特聘其参议军事,从此踏上仕途 。“牛渚玩月”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 ,此后文人雅士亦趋之,于是泛舟  、登楼玩月者连绵不绝 。到了唐代 ,中秋赏月开始兴盛,其内容也融入了唐朝开放包容 、自由浪漫的时代精神 ,演绎出更多的传奇故事 ,如嫦娥奔月 、吴刚伐桂与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活灵活现 ,使中秋文化充满瑰丽多姿的色彩和浪漫迷人的魅力。唐开元十五年(727年)秋,李白途径牛渚 ,饮酒赏月 ,听说此段佳话,望月怀古,遂作《夜泊牛渚怀古》,抒发不遇知音之伤感:“牛渚西江夜 ,青天无片云 。登舟望秋月 ,空忆谢将军 。余亦能高咏 ,斯人不可闻。明朝挂帆席 ,枫叶落纷纷 。”

李白满腹经纶却无人赏识 ,感慨自己怀才不遇。李白还有一次在中秋夜金陵板桥浦泛月独酌,抬头望着云中隐隐约约的月亮,侧耳倾听瑟瑟的秋风和江水拍打船舷的涛声 ,回忆起南朝谢朓这位才高命蹇的前代诗人 ,感慨万千 ,作诗道:“天上何所有 ?迢迢白玉绳。斜低建章阙,耿耿对金陵 。汉水旧如练  ,霜江夜清澄 。长川泻落月 ,洲渚晓寒凝。独酌板桥浦  ,古人谁可徵?玄晖难再得 ,洒酒气填膺 。”在清朗幽静的月夜中 ,李白独酌赏月,引发了对先贤的缅怀遐思 ,抒发了世无知音的感叹。

兔寒蟾冷桂花白

“草下阴虫叶上霜 ,朱栏迢递压湖光 。兔寒蟾冷桂花白,此夜嫦娥应断肠 。”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《月夕》的诗句。嫦娥奔月 、吴刚伐桂、玉兔捣药的民间传说 ,流传至今,经久不衰  。

《蟾宫玉兔图》为明代画家陶成所绘。陶成的绘画、书法造诣极高 。明韩昂《图绘宝鉴续编》云 ,陶成“书工篆隶直草 ,诗人奇古 ,画山川多用青绿 ,尤喜作勾勒,竹 、兔与鸹、鹿 ,皆妙 。 由其胸中洒然也” 。该图是一幅中秋节题材的画作 ,蟾宫 ,即月宫。“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,羿妻嫦娥窃之奔月,托身于月,是为蟾蜍 ,而为月精。”嫦娥在偷窃了不死药以后 ,到了月亮上变为蟾蜍,成为月精。金代文学家李俊民有《中秋诗》云  :“鲛室影寒珠有泪 ,蟾宫风散桂飘香 。”玉兔也是月亮的代名词。据说嫦娥在触犯天条后 ,身体变轻,开始升空时,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 。白兔便随她一起到了月亮上 。这只兔子,浑身洁白如玉 ,所以称作“玉兔” ,它拿着玉杵,跪地捣药,做成蛤蟆丸,服用此药可长生成仙。李白的《古朗月行》有“白兔捣药成  ,问言与谁餐”的诗句 。久而久之 ,玉兔便成为嫦娥的化身 、月亮的代名词。

此图中的桂树高大挺拔,枝繁叶茂 ,桂子飘香 ,各种野菊花竞相开放 ,争芳斗艳 。树下绿茵遍野、铺青叠翠,巉岩 、湖石高耸,嶙峋峻峭 。一只玉兔前左脚提起,仰头凝视前方,目之所及,一轮圆月悬挂天空 ,另外两只灰兔旁立  ,顾盼生姿。此图用笔工细,一丝不苟,构图丰满,但繁而不乱 ,意境清幽 。

▲ 梧桐双兔图轴(国画) 冷枚

《梧桐双兔图》为清代宫廷画家冷枚为中秋佳节而作。冷枚擅画人物 、界画,尤精仕女。其画法得力西画写生 ,自康熙到乾隆末 ,糅合中西技法之画风在画院内颇为盛行 ,而且影响到民间艺术。冷枚的画工中带写  ,笔墨洁净 ,色彩韶秀 ,笔极精细,亦生动有致 。图中梧桐挺拔,桂花飘香 ,梧桐叶绿中泛黄 ,并带有孔洞 ,使人感觉到秋风萧瑟 ,亦可见画家观察生活细致入微 。地上青草萋萋,野菊盛开 ,秋意盎然。两只肥硕的白兔兴高采烈,嬉戏玩耍 ,非常惬意。双兔工笔写实 ,造型准确生动,活灵活现 ,皮毛画得非常细腻,用手抚摸似有柔软的质感 。两只美丽的白兔好似一对情侣,在秋波传情 ,窃窃私语 。几块山石点缀得恰到好处 ,于坚硬中见峻峭之美 。整幅作品构图疏密有致,冷暖色调对比融洽 。尽管表现的是仲秋时节 ,却让人感到节日的融融暖意。

2023年10月1日《中国文化报》

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

《古画中的中秋轶事》

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

来源:文旅中国